207.241.231.45,您好!
查詢符號(半形) 查詢符號意義說明
空格 表示為「AND」兩個查詢詞之交集
雙引號 ( " " ) 片語以雙引號標示開始及結束,而且只尋找出現順序相同的字詞,例 : " image process "
? 表示一個字母切截,輸入兩個?表兩個字母,依此類推,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e , appl y … (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
* 表示不限字母切截,由0~n. 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e , appl es , appl y , appl ied , appl ication … (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
AND、OR、NOT

布林邏輯組合關鍵字,用來擴大或縮小查詢範圍的技巧。
(1) AND :縮小查詢範圍
(2) OR :擴大查詢範圍 (3) NOT:排除不相關的範圍

close

DOI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簡稱,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華藝DOI註冊中心doi.airiti.com ) 。

關閉

ACI:

數據來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簡稱ACI
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
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
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
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
→ 2010年的影響係數 =(20+30)÷(15+16)≒1.61

關閉

什麼是預刊文章?

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

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稱。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doi:DOI 號

0 個人覺得 這篇文章 推薦
摘要 〈TOP〉
並列摘要 〈TOP〉
參考文獻 ( 28 ) 〈TOP〉
  1. Oh, Kang-nam(2000).The Taoist Influence on Hua-yen Buddhism: A Cas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in China.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13
    連結:
  2. 廖明活(1997)。智儼的「緣起」和「性起」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連結:
  3. 智儼,《華嚴經搜玄記》,《大正藏》冊35。
  4. 實叉難陀譯,新譯《華嚴經》,《大正藏》冊10。
  5. 智儼,《孔目章》,《大正藏》冊45。
  6. 佛駝跋陀羅譯,晉譯《華嚴經》,《大正藏》冊9。
  7. 法藏,《華嚴經問答》,《大正藏》冊45。
  8. 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9. 慧苑,《續華嚴略疏刊定記》,《新纂卍續藏》冊3。
  10. 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
  11.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
  12. (1988)。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臺北:華宇出版社。
  13. 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大正藏》冊26。
  14. 法藏,《華嚴經文義綱目》,《大正藏》冊35。
  15. Ko, Yeong-Seop(2008).Mind and Consciousness Discourse in East Asia: Spectrum of Three Countries, Korea, China and Japan, during 7th-8th cent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Thought & Culture,11
  16. 川田熊太朗監修、中村元編集(1960)。華厳思想。京都:法?館。
  17. 月稱造、法尊譯(1975)。入中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8. 木村清孝(1977)。初期中國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19. 松本史朗(1989)。緣起と空─如來蔵思想批判。東京:大?出版株氏會社。
  20. 高崎直道(1989)。如來蔵思想II。京都:法?館。
  21. 高崎直道(1958).The Tathāgatotpattisaṃbhava-nirdeśa of the Avataṃsaka and the Ratnagotravibhāg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erm tathāgata-gotrasaṃbhava (如來性起).印度學仏教學研究,7(1),48-53.
  22. 鍵主良敬(1987)。智儼における性起思想の一特質。大谷大學研究年報,39
  23. 魏道儒(1998)。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4. 鎌田茂雄(1983)。華厳学研究資料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25. 釋日慧(2000)。華嚴法海微波。臺北:慧炬出版社。
  26. 釋日慧(2000)。華嚴法海微波。臺北:慧炬出版社。
  27. 釋印順(2000)。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28. 釋印順(1988)。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被引用次數 ( 1 ) 〈TOP〉
  1. 張蘭石(2014)。於經教中揀別啟蒙精神與蒙昧雜質—華嚴之本懷與種姓沙文主義之復辟。玄奘佛學研究,21,131-163。
E-mail :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E-mail :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