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道教 佛教 一貫道之不同
2010/06/28 04:43
瀏覽9,41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一貫道在清順治年間傳世,最初稱「先天道」,光緒年間改稱「一貫道」,民國廿九年又易為「天道」,以後兩名雖並用,但通常仍都稱一貫道。
  一貫道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道教「修煉金丹」為教義。至光緒三年,廢除了「茹素」「絕欲」的規定;以「理天法」取代「氣天法」,不再煉丹,完全趨向儒教化。
  一貫道教義有理氣象三天論,三期末劫,三曹普度,性理心法,行功論。行功分內外功。內功即儒家克己復禮、求其放心功夫。外功是濟人利物,該教對濟急救難、賑災匡危等社會福利工作推行甚力。
  一貫道的天職有祖師、道長(精神領袖)、老前人、前人(資深點道師)、點道師(傳道師)、壇主、講師、辦事員、三才(扶乩者為天才,抄字者為地才,報字者為人才)。道親一般信徒,不出家,各就本業,道親間相互以「作揖」問安。真正做到了「親」字,不論教內教外,予人強烈親切感。
  經典分無字真經、有字真經兩類,前者口授心印,不立文字。後者以十五代祖之理數合解中庸解、大學解、三易探源、一貫探源、理性釋疑最重要。


道教
  道教是我國自創的宗教。始於後漢的張道陵,號稱天師道,自稱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稱五斗米教,傳子張衡,後傳孫張魯。道教依托老子之名傳佈教義。因此道教與老家又相結合。老子尊為道德經,老子本人則尊為太上老君,莊子尊為南華經,莊子本人則為南華真人。
  道教是結合我國古代方士的神仙之說與巫祝的祈禱禁咒之術,最後模仿佛教的宗教儀式而成立的宗教。道教的經典與佛教名稱類似,所用之服裝儀式等也相類似。
  道教的最終目的是永生不老長享幸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於是有了各種修煉的方法。魏晉以後,分為兩派,丹鼎派盛於南方,符籙派盛行於北方。前者代表人物為魏伯陽、葛洪;後者為寇謙之、陶宏景。
  唐宋兩代,帝皇多崇信道教,唐時且有「道舉」,極為興盛。
  宋朝南渡之後,北方在遼金時,道教分為南北兩宗,南宗主修性,起於遼之劉海蟾,稱為自力宗;北宗主修命,起於金之王喆(重陽子)。南方則以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張陵後人)的「正一教」為主流。元太祖在西域時,曾招道士邱處機(王喆弟子)為長春真人,使其總領道教,是為「全真教」,不飲酒茹葷,不蓄室,是為出家道士,是為北方道教。元世祖曾加張天師真人之號,使其總領江南諸路道教,「正一教」乃成南方道教主流,其徒皆屬在家者,各有妻小,可食酒肉,是為火居道士。專以符咒科術來取信民眾,至明勢力更盛。清政府因信奉佛教,輕視道教,乃漸趨式微。
  道教的神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及仙真。
  道教的主神是元始天尊,民間稱玉皇大帝或昊天玉皇上帝。道經中或稱「玉皇大天尊」或「玄穹高上帝」。由一炁而化三清:元始天尊(天寶君),居玉清境,靈寶天尊(太上道君),居上清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居太清境。所以三清是三個天界也是三位尊神。
  活躍三界的則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據載三官大帝,設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計有三百六十應元天尊。
  道教既推老子為道祖,教義自歸本老子的道德經:主一元、務清靜、尚無為、居柔下、崇儉約、寡私慾、善攝生。
  道教經典均收在「道藏」之內,明朝正統年間重輯,計分三洞四輔十二類部,都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最重要的經典有道德經、南華經、清靜經、陰符經、文始經、黃庭經、參同契七部。
  道教的特徵可分四方面說:
  (一)符籙符是念符咒後畫的特殊圖像,焚化於水叫符水,都有驅魔治病效果。籙是天師道的秘笈,用以傳度弟子。
  (二)齋醮齋是齋戒,清潔戒律,醮是祭典。道教祈禱法事設立道場叫建醮,又叫齋醮。
  (三)功行有十善:孝順父母、忠事君師、慈心萬物、忍性容非、諫諍蠲惡、損己救窮、放生養物種諸果林、道邊舍井種樹立橋、為人興利除害教化未悟、讀三寶經律奉香花齋戒。
  (四)修煉道教徒都是講求修煉的。目標是求長生不老,飛昇成仙。方法有祈禱、服餌、丹道。祈禱可使人心有所託、精神專一,產生希望和力量。服餌,是由飲食與醫藥兩種觀念結合而產生。道教認為人身充滿有害的蟲,合稱「三尸神」,又稱三彭彭琚、彭質、彭矯,我們如能煉製一種藥,把這些「蟲」統統燒死,自然可以長生不死。
  丹道就是煉內丹。分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三種。天元丹是在鼎中以礦物鉛、汞、雲母、硫黃等加以燒煉。而成三仙丹,服食後可以升仙。古代人科學常識不足,三仙丹就是氧化汞,有劇毒,服後必死,如何能成仙。地元丹就是上面所說服餌,植物中靈芝、何首烏等確有延年益壽的效果。人元丹就是煉內丹了,是人體內精、氣、神轉化的結合物。《玉皇心印妙經》為道家之大經。其中有句「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得丹則靈,不得則傾」。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階段,這種修煉都靠吐納,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靜坐,最後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時就煉成聖胎,也就是「成真」了。請參看筆者在教訊一八四期所撰「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二)」。
  道教的齋日:正月初七天曹遷賞會,七月初七地府度生會,十月初五水府建生會為三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三元齋日。正月初一天臘、五月初五地臘、七月初七道德臘、十月初一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王侯臘,稱五臘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齋。以上齋日能持齋行道,都可獲福報。
  道教所以能夠與中國社會廣大民眾相結合成為主要的民間信仰,其原因有三:第一、各地重要地區都有道觀廟宮的建立,成為膜拜祈安的信仰中心,在過去社會中多能發揮整合鄉里民眾的社會功能,尤其定時或臨時大規模齋醮配合進行,對於一些人力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也適時發生鎮撫人心的作用。第二、道教對於倫理道德的維護,出之以宗教形式,強調積善消惡的觀念,對於民間社會的倫理秩序有其功能。尤其倡導「三教合一」(儒、釋、道)之後,功過格、勸善書的流傳,更有其值得重視的價值。第三、道教常與中國節日相配合的,具有辟邪、保健的生活習慣,由其不斷的宣化,形成中國人的日常儀節,因而易於形成民眾世代信奉的現象。這種「通俗性」,發揮了它「普遍性」「持久性」的最大效果。
  所以儘管道教宗教性、學術性不高,在中國社會仍然保持了最大的勢力。

:『佛教』與『神道教』之區別為何
臺灣的宗教拜近年來民主憲政的進步(信教自由更為推崇),各種宗教活動如雨後春筍熱鬧非凡,不像早期受『兩蔣時代』的打壓(獨厚天主教),尤其是適合民族風情的『神道教(迎神賽會等)』,和慈悲喜捨的『佛教(超度法會和弘法講座等)』,更是其他宗教所望塵莫及。然而此兩種宗教所舉辦的活動,卻是南轅北轍,大大不同,茲就其不同之點,略述如下:

(一) 例如『仁王護國法會』,誦經等活動的目的,依《仁王護國經》的開示,在於教導眾生(包括人天道、餓鬼道等)學佛修行身、口、意三淨業,往生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或『西方極樂世界』等淨土,不要造『惡業』,來擾亂蒼生;而一般『弘法講座』法會,更是效法佛陀在世時的弘法利生,教化學佛修行者,能夠積功累德、修心養性『福慧雙修』,早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為目的。

(二) 如同人間皇帝或王爺出巡,要求人民迴避,否則觸犯王法,須受制裁,也有威嚇功能(令人民不敢為非作歹),『迎神賽會』活動的目的也是在於驅逐邪神魔鬼,不犯人間,以權勢威力,壓抑邪神魔鬼不作亂,以保國境平安;而非如同『佛教法會』教化令其信服不作亂,不危害蒼生,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三) 又佛教徒在飯前也有合掌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其目的在積功累德(財供養得財富),並提醒自己要效法三寶的『福慧雙修』,期望早日也可以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不像有些宗教教徒飯前的祈禱,在於感謝其上帝的賜食,認為其所吃的食物是上帝的賜與,而非自己勞力所賺取之不合邏輯。

(四) 佛教法會通常都佈置得非常莊嚴肅穆(如同阿彌陀經開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寶樹羅網之聲,都能令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讓人心情寧靜而不暴躁,就不會想造『惡業』;而迎神賽會大都注重陣頭表演,熱鬧非凡,只在調劑生活壓力,增加生活情趣而已。

(五) 佛教法會大都禁止大聲講話,鼓勵輕聲『念佛號』,以修清淨心,消除業障;迎神賽會大都鼓勵大聲喧嘩以助陣勢,而熱鬧有餘、教化不足,參加的教徒大都想求升官發財、健康長壽,此是『非因計因(不造善業以求福報,而一味求神明賜福)』,顛倒因果之舉。不過,如果人們能因迎神賽會活動,深入探討並思慕效法該神明(例如 天上聖母或某王爺)在世時之慈悲行善事跡,而努力行善去惡,以求『人天福報』,可說也是功德一件。

(六) 可是有些人往往假借神明名義,騙財騙色、無惡不作;甚或造惡業之後,想借巴結神明以求神明幫助,免受國法制裁,此更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顛倒是非之舉。古德曾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總而言之,信教自由乃是民主國家所保障及推崇的,但是信教目的則是信徒所應該首先注重的。因為有些宗教只求當世得名得利、富貴長壽;有些只求生天堂,享受天樂福報。殊不知這些只是短暫的享樂,縱使能生『非想非非想天』,享受八萬大劫的天樂,但是究竟天壽享盡,也是要再墮入『六道輪迴』,不如學佛修行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永脫六道、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自認沒把握『即身成佛』,也可以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繼續修行,只要信、願、行三資糧俱足,就可以達成此目的。否則一生忙忙碌錄,毫無目的,等到『無常』一來,所謂「舉古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後悔莫及,所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願與諸蓮友共勉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道法
上一則: 死亡
下一則: 道教與佛教之不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