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袁世凯“皇帝”

来源:(海外文摘) 2013.03.25 作者: 阅读人数:1065

采访直隶总督袁世凯:要求各方势力向天 津臣服(1902 年3 月7 日)

一份急件要求各方势力从天津临时政府 撤出,让直隶省总督袁世凯接管该市, 处理相关政府事务。在采访了袁世凯后, 乔治·E·莫里森博士(Dr. Morrison)评 价说:“袁世凯年仅42 岁,是帝国最年 轻的高官,他身体强壮,外表英俊挺拔, 充满自信。” 袁世凯有几乎无可争辩 的理由,促使英国方面考虑予以重用,因 为他担任过山东总督,在相邻各省束手 无策时,他有效地平定了义和团叛乱,维 护了秩序,袁世凯如今更是得到了几乎 所有外国部长的一致认可。

袁总督神采奕奕地向莫里森博士表示, 他愿意接管天津,并且会敦促各方,不要再签署任何赔偿协定,去剥夺中国对 直隶省主要贸易城市的控制权。他还敦 促各方势力相信他,有能力维持好社会 稳定,并表示他极力想要改善河流治 理,并且不断地推行计划,以求应用到 正在进展的工程中去。袁世凯还保证, 虽然直隶省的贸易如今正严重受阻,制 盐业甚至都已停产,但他会继续履行赔 偿义务,将当地海关的一部分收入用来 支付赔偿。   

袁总督还赞扬了外国军队在直隶省很 好地完成了交托的使命,但有一点值得 商榷,他认为外国军队人数有限,且不 能像当地军队那样,对这个国家的国 情、语言了如指掌,因此无法抑制抢劫、 盗窃等行为。袁世凯否认其企图重建天津城墙,他说:“这样做,是某种程度 上的倒退。”   

袁世凯曾宣称,他对日英条约中的相关声明十分感激,感激条约维护了中国的 领土完整,但是他还说过,他对中国居 然需要这种支持感到遗憾。袁世凯如今 正在征召6000 名体格健壮、富于献身和 牺牲精神的士兵。

此外,袁世凯还公开为该省学术界6 篇 学术佳作提供了嘉奖,这6 篇作品探讨 了教育以及基于现代法德经验而提出的 军事训练法。各教派传教士亦感谢总 督能够下拨资金,满足教堂的需求,令 各方都十分满意。

   袁世凯要称帝?(1915 年8 月22 日) 来源于北京的一些报道称,袁世凯企 图在中国称帝,对此,美国中国事务法 庭法官雷宾斯·威尔弗雷(Lebbeus R. Wilfley)对《时代周刊》的记者说:“我 认为,如果报道属实,这必然不会仅是 一个个人妄自尊大的行为。我本人认识 袁世凯,对他的从政生涯有过深入研 究,他是一个正直、而又毫无疑问具有 爱国情怀的人。除此之外,我认为他是 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我认为他的能力和 他的爱国抱负成正比。既然他选择走出 这一步,那么他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 在征求了他身边那些可以依赖的、满腹 才学的顾问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他的 外国智囊团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的校长约翰森·古德诺,以及身为伦敦 《泰晤士报》北京通讯员的乔治·E·莫 里森博士。他们同袁世凯一样,具有鼓 舞人心的能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 外,每一次决策都会用到这种能力。

是什么理由促使袁世凯做出这样的决 策,我们现在还无从得知,但是有理由 相信,袁世凯是基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 国内的实际情况,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 决定。有理由假设,袁世凯最近同日本 的相关举动,与日本在中国的利益不无 关系,他要时不时地照顾到政府的管理, 为中国人民保有和争取更多的利益。从 日本的角度看,此时中国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有主权,而恢复帝 制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鉴于日本最近的表现,袁世凯和他的智 囊团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构建一 个更健全的共和政府上,根据目前 的形势,这项工作就足可以让袁世凯 和他的智囊团殚精竭虑了。要想应对 日本企图接管中国的野心,这项工作仅 仅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地建立共和政 府,远不是将建立的政府名为“共和政 府”那么简单,造就共和政府绝非一 日之功。之前的政府想要采用美国政府 的共和模式,可是却恰恰忽略了一点, 这样的共和形式在中国不是朝夕间就 可实现的,在英国,这个过程持续了整 整一千年。

中国缺少类似的条件,比如中国人缺少 民族意识,即使这样的意识,在近几 年中,在一些受过教育的阶级中已经有所普及。在漫长的 岁月中,人民关注的 仅仅是自己的家族和 村落,中央政府对他 们来说,是个于己无 关、触不可及的存在; 唯一可以触动他们的 是中央政府向他们征 税,而且这些税钱从 来都是一去不复返。 直到最近,民族意识 才在中国渐渐兴起, 这得益于电报、铁路、报纸在中国的兴起,以及外商在中国的 贸易和留洋的中国学生。如果中国想要 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度,民族意识应该 更加普及。

如果袁世凯决心要改变政府现有的组 成模式的话,那么其原因必定是:他觉 得目前的“共和”政府太不成熟,以至于 无法将其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面对 当下剑拔弩张的国际事务。或者,更深 刻的原因是,他觉得回归旧的国家体 制,与建立共和体制相比,可以令其更 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国家的力量。

发展共和政体对于中国来说,未来是 一种解决模式,而眼下,还不能构成一 种可以有效解决危机的好方式。但这 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归旧的政体。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但有一点是清楚 的:古老的清朝已经成为过去,尽管其 中最为糟粕的阶级观念至今还没有被 完全清除。

我认为,袁世凯想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国 家,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获取可以集聚 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说,他可以利用旧 的国家体制,而不用在这个紧迫的时 期,费力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但 是旧的国家体制要注入新的意识形态, 要把现代的管理方法,应用到政府的实 际工作中去。

我不敢断言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于中国当 下的局势,但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要 想将中国人带入到一种代议制的政府中 去,还需要很长时间。

因此眼下如果更换国家体制的话,那 么必然会被认为是一种躁动不安的举 动,就好比在湍急的河流中交换马匹。 甚至会让日本和其他列强更加证实他 们原本的看法:中国无法建立稳定的 政府,中国没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务, 需要外国势力的帮助和干预。我认为, 袁世凯和他的智囊团是想在此时通过 恢复帝制,去预先遏制之后可能引发 的指责,去利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增强 政府的实力,去与日本谈判。

不用说,对这种政体的改变,必然会有 反对的声音。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 极端的改革家,会忽视承诺和让步,他 们会全然不顾他人的想法,坚持将原有 政体颠覆重建。加富尔(Cavour)在意大 利进行的君主立宪制改革所遇到的困难 就是最好的例子:加富尔遭遇代表极端共和主义的红方和代表极端专制主义 的黑方的反复搅扰,然而在困难下,他 从头到尾有力地平衡了双方,取得了一 个稳定的局面。

袁世凯和加富尔一样,是一个实用主 义政治家,他更乐于面对当下的现实, 应用现有的政策去满足现实的国情, 而不是聚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不切 实际的理想中去。我应该叫袁世凯机 会主义政治家,在这个方面,他的确做 到了极致。

称帝能否增强中国的实力,将中国推到 国际舞台中去?我想会的,他会使中国 日趋稳定,构建起声望,那些抱有怀疑 态度的观察家完全可以打消他们的疑 虑。当袁世凯还是一个基层军官时,就 带出了全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果他能 利用好帝制带给他的便利条件,他很有 可能会打造出一支更具战斗力的国民 军队。

如今,中国人对大清帝国的威严不再尊崇,袁世凯也不具备这种威严,他也不 想拥有这种威严。然而政体的改变,会 使管理更加高效。袁世凯想要招徕具 有真才实学的人,想要建立一个新的秩 序,可以与率先完成新秩序构建的日本 比肩。

大部分反对批评的声音来源于支持孙中 山的激进团体,以及一些在日本留学归 来受过部分西方文明熏陶的学生。这样 的学生足有数千人,他们无法支付去往 美国和欧洲留学的费用,因此他们退而 求其次选择了日本,并透过在日本所受 到的教育来了解西方文化。这些学生和 激进人士不断地挑起事端,不过,除非 背后有日本的支持,否则他们恐怕翻不 起多大浪花。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 的保守派和世界诸强都会支持中国这种 改变。

1915 年1 月18 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 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中国政府“绝对 保密,尽速答复”,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 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这些条款称为中日 “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

大部分人将接受“二十一条”的责任归咎于袁世凯, 指责他意欲称帝,借助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日本的支 持。但亦有人根据历史档案及当事人的日记,指出袁 世凯是在日本宣战的压力下,力争至最后一刻方才被 迫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

至于日本以支持袁称帝作为报酬,亦缺乏证据支持。 有学者认为袁世凯称帝失败正是由于他在“二十一 条”问题上的力争,使得日本政府在其宣布帝制时“强 力倒袁”所致,特别是当时袁世凯最大的政敌正是 二次革命后以日本为基地进行反袁的孙中山。

袁世凯在临死前,仍称自己的去世将“为日人除一 大患”。

如果这种政体的改变能够成功的话,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这将具有重要意 义,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就有能力加入协 约国,和其他成员国一起,在现有的战 争环境下,增大抵抗日本侵略、获取成 功的可能性。日本如今的侵略,已经伤 及自身。在世界其他诸强看来,日本由 于其试图统治中国而失去了中国这样一 个伙伴,因此,其实力已大不如前。如 今中国对日本的抵制已经卓有成效,袁 世凯如果此时称帝,他必然会领导集权 的中央政府,团结一切启蒙阶级的抗日 热情来抵抗侵略,此时正需要这样一位 领袖。

如今,俄国和日本走得很近,如果它们最 终赢得战争,俄国将会占领土耳其,进 而统治整个西亚,日本则会占领中国,进 而统治整个东亚。根据双方签署的《朴 茨茅斯条约》,俄国将与日本分享其在中 国的既得利益并在满洲互通兵力。时下 的所有消息,都在印证这一事实,即日 俄之间正在相互坦陈自己的实力,以使 彼此能够紧密合作,共同统治亚洲。如 果协约国获胜,那么近东地区由俄国统 治,远东地区则由日本统治。再之后,就 是实现将小亚洲变成大亚洲的野心。

英法两国不想看到出现如此局面,但它 们又无力阻止。因为日本和俄国都是 它们的同盟,它们只有在将来分割战利品的时候,才会表达自己想要获取的利益。

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毋庸置疑是一个贫 穷落后、贸易不发达的国家,因此很多 国家都计划扩展对华贸易。德国在青岛 建立了一个雄伟的基地,青岛这座城市 的落成,满足了德国人的需要。德国想 要在中国开展贸易,想要在山东省扩大 影响力。

而日本呢?日本想要整个中国。德国的 政治家应该可以很轻易地觉察到,要是 战争获胜的话,他们将和美国在远东的 利益重合。

迄今为止,美国在远东地区事务上占据 着外交主导地位,尤其主导中国对外开 放的区域以及影响,在远东地区建立了 均衡的利益局面,被认为是列强在中国 的代理人,而日本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局 面。日本将中国视为附属国,它将自己置 身于可以用军事或经济手段,任意获取 中国所有资源的位置。日本的侵略威胁 到了美国在中国的贸易利益,就连学习 远东事务的学生都知道,这推给了美国 一个特殊的外交事件,让美国几近走到 战争的边缘,目的是迫使日本放弃在中袁世凯称帝1915 年夏,北京政局动荡不定,“二十一条”交涉刚 刚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言论不断在 社会上传播。

8 月14 日,被称为“十三太保”的杨度和孙毓筠 等人以“学理讨论”为理由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 并发表各种支持实行君主立宪的文章。

8 月23 日,“筹安会”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会团 体进京商讨国体事宜,各文武官吏除少数表示拥 护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须改变国体。许多北洋军 阀的首领也表示衷心。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亦 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帝国支持袁世凯称 帝的氛围。

以各种目的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团体或个人愈来愈多, 比如意在封公封候的清廷旧官僚、意在促袁失败以 便复辟的满清亲臣、意在陷袁于不义使黎元洪能够继 任大总统的黎氏党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的日英 俄三国。

12 月11 日,各省代表假民意第一次请求袁世凯就 任中华帝国皇帝,袁以无德无能婉拒;但在第二天, 他却同意了代表们的第二次请求。就这样,袁世凯 接受了第二次推戴书,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拟定 《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 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 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 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随后准备登基称帝,并改年号,来年中华民国五年 (1916 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中华帝国实际上在成立过程中即告终绝。

自袁世凯称帝至退位,无任何国家承认中华帝国, 在外交中袁世凯只能继续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身 份应对各国。

国的利益。

很明显,美国政府只有增强军事实力, 其想法才能够被尊重。美国在未来将 不会再陷入窘境,而如今面对这个窘 境的是英法两国,他们正寻求同德国 的合作。

当然,以上的这些评论,都是基于假设 作出的预测,预测袁世凯和他的智囊团, 会认为此时是做出改变的最佳时期。对 于决定的正确性,我不想发表观点,但 是很乐意在之后作出判断。

预测袁世凯即将倒台(1916 年1 月20 日) 孙中山前秘书王勃山(Chinfu Wangshia) 断言,中国的帝制维持不了多久,必将 很快被推翻。王先生昨晚在其会所西 区第三大街11号,举办了一场美国的 高校论坛,该论坛由亚历山大·卡明斯(Alexander Cummings)教授主持。 为什么袁世凯称帝不会获得成功,王先 生给出了四点理由。

第一,要是政府支持帝制,那么它就必 然会复兴许多罪恶,重拾原本于1911 年就已被清除的腐朽。最直接的后果, 就是建立了一个世袭的贵族阶级。到时 就会有六个等级被真正地建立起来,诸 如君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而且所有这些爵位都是世袭的。

第二,帝制会复原古老、腐朽的封建官 场,这是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面。毫 无夸张地讲,中国官场买官卖官的现 象,要比抽食鸦片和裹脚更为邪恶。

第三,恢复帝制必然会给中国带来骚乱 和起义。如今,起义已经在云南省爆发了(指蔡锷在云南发起的护国运动 ), 并且很有可能会蔓延到全中国。中国不 能借由帝制和反动政府来完成统一。 权力的下放必然会滋生和诱发革命。 最后,这也许是最坏的局面,那就是所 有政府部门,原本卓有成效和富于建 设性的政策,将会被全部终止。政府 如今正费力宣传帝制,遏制民众不满的 情绪,武装镇压革命人士。

我有话说